腦子裏開始想象,麻柳溪一定是溪流旁長滿麻柳樹,清澈的小溪從山間小村流過,山風輕撫,古道幽幽的景象。繞山繞水進得村子,在茂密的林間尋覓,大概這裏就是了。
茶海羌寨
溪水一直流到村口,然後匯入唐崖河,而村口也正是鹹豐唐崖河的漂流起點,離黃金洞也很近,有觀光的小火車可以順著溪流而上帶進村,如果你在觀賞黃金洞後壓抑的情緒,或是漂流後刺激的心跳,可以在純美和光明中回味經歷地下光怪陸離的世界,讓峽谷裏的山風拂面,疲勞盡消。
小火車
麻柳溪村山間為山地河谷地形,周圍高山聳峙,八面玲瓏,構成西南高東北低峽谷盆地,盆地外緩坡度較陡,在高山和低山之間,層巒疊嶂,坡度陡峻,溝谷幽深,唐崖河源頭支流從這裏流過,冬無嚴寒,夏無酷暑。有人說,這裏像中國中部的香格裏拉。
麻柳溪村
麻柳溪村
進入村子,道路兩旁,一片片綠色的茶園搶占你的眼簾,采茶的村民在綠波上遊動,清茶飄著淡淡的清香,一派閑適安逸的田園風光。許多人用“茶海”來形容這個→村寨。
茶海
可愛的花衣小姑娘也來到茶園幫忙,現在應該是春茶的最後一波采摘了吧,她們抓緊時間。
茶海
我們從小火車上下來,走進茶園,村民謝女士說:茶葉現在是麻柳溪村的主業,全村有1650畝茶葉,是我們村民的“聚寶盆”,政府在溝裏面辦起了幾家茶廠,我們的茶葉是茶↑葉加工廠的“搶手貨”,收入還可以啦!
茶農
村子的中心有一棟翻修過的大型吊腳樓,屋前寬敞的院壩是村裏人舉行曬谷打場、迎神賽會的的活】動中心。據村裏的老人介紹,麻柳溪村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村寨,除了土家族、苗族、漢族,還有在恩施地區少見的羌族,全村共1200多人,其中有800多人屬於姜姓羌族。麻柳溪姜姓人家的先祖在今天貴州的劍河縣,清朝年間,為了躲避災荒,歷經艱辛遷到這裏,看到山清水秀,便定居下來,從此再也沒離開。
吊腳樓
徒步行走在主溪流與支流邊的泥石小道上,穿過青綠的麻柳樹林,通過一座座立木為架、鋪木為面的窄窄的人行小橋,或是石町步,忽而左,忽而右,青山、綠水、小橋、農舍相諧或許能從一些細節中現出了什麽而成的美麗景色,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。
麻柳溪
吊腳樓建築群是麻柳溪的一大特色,大多數是二層一頂,兩層轉角曬臺的樣式,腳不高,修建得精致優雅,古香古色,房屋也較高大,使用面積寬闊,實用性很強。有幾處吊腳樓群,或一正兩廂,或走馬轉角,或四合天井,或兼而有之,錯落有致,蔚為壯觀。相傳土家層次第一棟吊腳樓,就是土家族先民巴人首領巴務相稟君,在率眾西遷拓疆征戰過程中建起的。“一正兩廂房,八根柱頂梁,四根柱頭檀香木,四根紫檀香。”建造吊腳樓的習俗,歷經數千年的傳承與弘揚,形成了獨特的吊腳樓文化。顯然,羌人已經融入ㄨ了土家文化。
吊腳樓
無論是山坡還是溪邊,不論是屋前還是田間,都是一片片綠油油的茶園,一家三代人悠閑地在屋前的茶園采茶,盡管公路通到了家門口,卻鮮見混凝土建築,村民們說,住慣了木屋。
麻柳溪村
這是麻柳溪比較大的一家木屋,由兩個兄弟一起蓋起來,有十多個房間,年輕人在縣城工作,但是老人仍然眷戀著溝河兩岸的無限風光,任憑兒女們如何勸說也不願離開故土。目前他們辦起了農家樂,吃住一條龍,由於價格便宜,每年的夏季來這裏消夏避暑的人絡繹不絕,老人們覺得自己充實,有客人來的時候,無論住或者不住,都會先給你沏一杯心下不免感慨自家種的茶。據說一個北京旅客每年夏天都要來這裏↓住上一個月。
吊腳樓
這有趣衛星接收器,像一個發射基站。
麻柳溪村
或依山傍水,傾聽林濤水聲,或掩蔽於綠林樹叢,“前朱雀、後玄武”的吊腳樓與神奇美麗的山形相互輝映。不管羌族人從哪裏來,怎麽來的,重要的是,他們真會選地方,也很會打理自己的家園。
麻柳溪村
夜晚在麻柳溪農家吃飯,手磨豆腐、臘排骨、折耳根、麻柳溪魚、山裏野味,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油炸茶葉了,翠綠焦脆,帶著茶海山野淡淡的清香和羌人手心的溫暖。
農家菜
貼士
除此之外,我還提到了...
麻柳溪茶海羌寨、恩施唐崖·黃金洞
茶海農家菜
恩施唐崖地心漂
麻柳溪農家樂
該靈感墻已存在
3條評論
0/140